行业特色知识-电子行业
发布时间 2014-03-03

行业背景

电子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加入WTO后,我国随着大跨度的市场开放,中国电子行业已深深融入国际经济的最前沿,产业发展正经受最严峻的考验。与其他产业相比,电子行业最先从产品经济转入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新经济。

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通信、医疗、计算机及周边、视听产品、玩具、军工用品等。从产业链上来看,包括电子元器件产品、IC、配件、电子中间产品(如车载产品)、终端产品。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产品差别比较大,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n 终端产品,3C产品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与家电消费品(Consumer goods)比较有代表性,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轻、薄、短、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商家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及提高产品交货速度。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低廉的成本,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由此3C产品产业链也愈发完整,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由于国内厂商多半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价格竞争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在未来几年,品牌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在销售方式上除个别厂家自建零售终端外,多数采用渠道代理销售。终端产品除3C产品外还包括监控仪、分析仪等医疗产品、电子玩具等,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的特定市场和销售渠道,参与同类产品竞争的企业相对较少。

n 电子中间产品是指有独立功能,但一般需配合主体产品销售。比如汽车音响、空调,楼寓对讲机、监控器,航空耳机等等。这些产品的设计生产需配合主体产品外观、尺寸、功能要求。需求主要来自两方面,供应主体产品厂商和供应维修店。

n 配件包括各类电脑主板、显卡、网卡、传感器、继电器、开关等。配件已具备一定功能,通常要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市场需求主要来自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厂家,通用性比较强的产品如主板等也会直接在市场销售。

n IC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数字器件(CMOS、BiMOS、ECL、TTL等)、线性器件(放大器、稳压器、滤波器等)、接口器件、逻辑器件等。

n 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这些产品需遵守行业标准,通用性很好,因此下游厂商的选择余地比较大。

我国在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领域,在彩电、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主要产品领域均未掌握核心技术,很多关键配件仍依赖进口。多数企业主要以电子组装生产为主,这些工厂技术复杂度不高,设备容易购买,人员容易培训,投资也不是很高,进入门槛低,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被替代的可能性大。这些厂商有的是自有品牌,但更多的是OEM/ODM,通常的交货对象是下游工厂,所以订单式生产模式比较普遍。同行业竞争激烈,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按ISO9000系列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是消除技术壁垒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质量认证资格是企业质量体系符合国际标准的证明,是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证明,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大多工厂通过ISO认证,因此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工厂流程制度相对完善。

行业特性

处在产业链不同位置的行业特性是不一样的,同时拥有自有品牌与贴牌生产也有很大的差别。

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快,同一类产品每月(或更短)都有新款式推出,在客户个性化的要求下,同一型号还有多种变化,这样对厂商的研发能力和短期生产制造能力就提出了挑战。同时市场变化迅速,业务部门能否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也极其重要,面对众多的客户,业务人员及时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以及售后及时掌握、跟催应收账款也很重要。除此,还必须提供良好的售后维修服务,甚至要求在有问题时能追溯至该产品当时的生产情况和该产品的材料供应商。电子产品所需材料非常多,一个产品需要1001000种材料,如何按Q(质量)、C(成本)、D(交期)、S(服务)综合选择优质供应商也是企业的重点。对于品牌工厂来说,外部市场的判断、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渠道的管理更为重要。对于贴牌厂商来说,低成本、高质量、快速的制造能力更为重要。

电子中间产品相对比较被动,主体产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中间产品。例如汽车电子产品,需配合不同的车型,变化相对较小,比较容易从汽车厂取得销售预测。交期要求非常严格,但通用性差,对一个客户的产品一般不能再销售到第二家客户,因此对应的半成品、模具、设计资料等也是专用的,这样一旦被选择为供应商,不容易被替换。航空电子产品也有类似的特性。这样厂家效益的好坏和主体产品厂商有很大关系,供应链竞争的特征更为明显,主体厂商对上游的辅助、培训、管理监督非常普遍。

配件的生产如果是贴牌生产通常是供给下游厂商,在生产前比较容易获得销售预测,可以据此提前备料。但因下游厂商本身需求不稳定,经常发生插单、订单变更,对于购买周期比较长的物料会有一定的库存。但配件厂商的进入门槛低,被替换可能高,因此低成本、高质量、快速交货是取胜关键。对于品牌厂商来说,快速掌握市场主流变化、下游终端产品的变化趋势、快速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重点。

IC设计生产难度高,产品技术专利被少数厂商控制。进入成本高、风险大。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电子元器件产品通用性强,有开放的产品标准依循,市场经过充分竞争已进入微利时代,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快速交货是关键。元器件虽通用性强,还是有品牌差别,部分终端产品厂商会指定只能使用某些品牌的元器件。

综合来说,电子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n 产品需求不容易掌握,插单频繁,交期短;

n 客户个性化要求高,要求制造商能提供不同配置的产品供选择

n 产品结构可以用“树”的概念进行描述——其最终产品一定是由定个数的零件或配件组成,这些关系明确并且固定

n 产品变更频繁,需详细记录并要求所有部门统一版本标准。

n 产品生产周期短,对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要求非常高;

n 产品零配件品种、型号繁多,采购、装配相对复杂,自制与企业间协作并重。

n 对于元器件产品,有多道工艺,需要适时掌握各产品工艺生产进度和质量;

n 产品升级换代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容易产生呆滞料;产品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产品结构及相关变更做记录

n 产品质量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质量控制要求高;

n 供应商众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n 客户需求变化快,销售、生产、采购、质量管理等数据量巨大;

n 客户多,需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及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n 产品种类多、批量小,返工频繁,成本核算费时费力,难以掌握真正的成本;

n 某些关键零件交期长,需根据市场预测提前购买或保持一定的库存;

n 替代料普遍,在做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

n 为提高客户满意度,除对产品维修详细记录外,还需根据序列号追踪原始生产状况;

行业管理重点与常见问题

1、 物料编码体系复杂,手工管理难度大

电子企业物料种类庞杂,手工编码耗时、费力,易发生缺号、漏号、重复、编错的情况,造成物料管理混乱。

例如:某些企业中同一物料存在多客户(料品)代码,在业务中转换难度大,易产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客户需求多样化,产品设计工作繁重

电子业的普遍特性就是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中有大量的参数需客户最终确定,例如电压(交流、直流及其伏数)、电阻、电容的插脚等,而且客户还经常有特殊要求,造成了产品设计部门的工作繁重,BOM的编制困难。

3、 客户需求多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产品设计变更频繁

电子企业一般是接单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客户需求变化频繁,为快响应市场要求,经常发生产品设计变更,对企业的物料管理与产品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

例如:生产过程中材料共用性非常高,而材料本身的变化性也很大,加上订单变更频繁,导致产品设计变更管理困难,容易产生物料短缺或库存呆滞,造成物资浪费。

4、 接单频繁、变化多,跟踪困难

电子企业接单频繁,难以依据客户订单号对采购的执行情况和生产进度进行跟踪,以致影响按期交货。为保证及时交货需要掌握订单执行情况,以便于业务协同。

5、 物料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电子行业产品结构复杂,每个产品由几十到上千种物料构成,手工编制采购计划经常导致缺料,影响交期。对于关键的零部件要根据市场预测提前备料,当接到客户订单时,再根据订单安排对应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电子产品中有些材料的采购提前期长(一般是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材料贵重。这些材料如果是根据已经确定的客户订单再购买往往来不及,需要提前购买。当接实际订单时还需冲减预测数量。

编制采购计划要根据订单或市场需求,考虑各种材料的提前期和损耗率,确定材料的毛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再结合库存量、在途量、最小包装量、在制半成品、替代料等确定材料的实际需求;在手工管理状态下,编制准确的物料采购计划是非常困难的。

6、 材料领用管控难度大

电子企业由于生产特性不同,领料方式也随之不同,有时是采用按实际加工套数精确领料,有时因为是不可拆分的成捆材料,需完工后再来统计使用量。有时为了管理方便,在生产车间设有二级库,材料领用不易管理。例如:油漆、螺丝、电线等材料的领用。

7、 常发生挪料、借货现象

电子企业一般为了及时满足重要客户订单需求,常有插单现象发生,相应的采购又不能及时到货,产生挪用其他订单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甚至拆卸其他产成品的材料,造成生产混乱,材料短缺,交货延迟。

8、 备品、样品、配件和赠品管理不易

电子企业在销售出货或采购进货时,常常存在大量的备品、样品、配件和赠品情况,很难兼顾数量与账款的正确处理。

9、 应收账款管理困难

电子企业客户众多,应收账款业务处理复杂,如付有票期的支票、付指定的某几笔、多币种付款与欠款、分数量结账、与子公司交易跟总公司结账。容易出现呆、坏帐,直接吃掉利润,如果金额过大,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

10、 供应商评估、料件认证困难

电子企业材料成本一般占生产成本的70%以上,对材料质量要求高,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严格,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评估,以保证稳定的供货渠道。

客户针对产品中的重要零件,经常会指定厂家、品牌以确保质量,或鉴于ISO质量管理需求,对重要零件需经过认可方可使用。

例如:一张客户订单涉及数十或数百家供应商,任何一家供应商任何一个料件出现问题都会带来损失。

11、 生产过程中难以了解插位信息

电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插件位置信息,使得生产车间与质检部门有遵循的标准。

12、 售后维修追溯困难

当用户购买产品后,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报修时,电子企业需记录什么时间报修什么产品,是什么原因损坏,何时修好,用了什么材料,需要查明当时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线、批次,所用的材料等,找出真正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13、 成本计算困难

电子企业零件众多、采购频繁、价格确认困难,材料成本不易核算。半成品和成品型号多、每种型号又有多种产品、每种产品又有多个生产批次,需按成本中心收集料工费,单据多、数据量大、计算步骤多,手工核算繁杂,费力耗时且不能保证核算的精细化与准确性和及时性。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0531-55505329

服务专线
0531-55505329


邮政编码
250012


服务邮箱
pinzhi@pace-mak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