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制胜的关键 | ![]() |
![]() |
如果诸葛亮改投曹操,三国鼎立将不复存在。没有了汉尼拔大将的迦太基人必然是任罗马军队宰杀的羔羊。所以人才争夺至关重要。争夺人才靠什么?靠不平衡的配置! 一位外资银行老总说:"我们能开多少家支行,取决于我们能招到多少支行行长。" 但是,当另外一个银行家也这么想时,怎么办?人才战争就开始了。柳传志在联想的法宝是:搭班子、建队伍、定战略。实际上,这都说明一个道理。企业发展靠什么?人、财和物。财和物靠什么来盘活,靠的是人。所以,企业的发展靠什么?人才。人才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为了争取这种资源,人才战争不可以避免。理论上讲,有将的情况下有兵才有意义,否则,兵不但不是财富反而是累赘。 如果诸葛亮改投曹操,三国鼎立将不复存在。没有了汉尼拔大将的迦太基人必然是任罗马军队宰杀的羔羊。我们想一下,海尔没了张瑞敏,联想没了柳传志,华为没了任正非,微软没了比尔·盖茨,这些企业将怎么样?可能还会存在,但是,可能没有这么令人肃然起敬了。所以,争夺人才的战斗放在再高的位置都不能说过分。正是因为有人才争夺的战争,猎头公司作为这种战争的职业雇佣兵才得以壮大和发展。 既然这是战争,企业就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和战术。企业要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见鬼吧!如果是这样,也就不需要战争了,辩论就足够了。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都是对的。谁能在局部战场上集中更多的兵力,更多的装备,谁就更可能获胜。争夺人才靠什么?靠不平衡的配置!企业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必须给出足够好的利益、权力和成长空间。而这一切靠在其他地方勒紧裤腰带,甚至还要适当损害其他人的既得利益。诸葛亮为什么不加入曹操?因为他想匡扶汉室?如果这么想真是侮辱大家的智商。如果他想匡扶汉室他为什么不主动找刘备?!还要刘备三顾茅庐? 他加入刘备的原因是他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刘备集团里面的地位仅仅次于刘备,而加入曹操呢?充其量就是一个谋士,也就是一个高级作战参谋的角色。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企业要大幅度提高人工成本呢?我看未必! …… 钢要用在刀刃上,钱就这么多,一定要花在要害的地方,不要在不能增加效益的地方上花钱! 我们需要让关键岗位的薪金诱人。至于大多数普通职位,坦率来说,不要比市场水平低太多就行了。一个有10,000人的工厂,9,900工人和普通员工,100个经理和骨干,如果一个工人每月少100元,每个经理和骨干一个月就多出了9,900元。你请到的经理水平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好的经理可能只需要80个就够了,而不是100个经理。还有,好的经理可能让8,000人干了9,900工人干的活,这样又可以节约一大笔开支,剩下的钱又可以改善待遇。所以,薪金的支付和权力的分配必须不平衡,尤其是在发展中的企业。越是发展中企业越要不平衡。我的一个朋友,他们公司有一人月薪9万元,而其他人最高的也就是1万元。但恰恰是这种配置让他们的企业脱胎换骨。试想,如果让诸葛亮从底层做起(没有实战经验,逻辑上没错),三国鼎立的局势可能也不存在了。这种支付方式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曾经有个企业老板问我:我们想挖跨国企业高管,行吗?我回答:有什么不行,只要你知道要什么样的人,准备好预算和空间就行了,剩下的事交给我。给股份、给待遇、给空间,谁不心动? 况且还有以此为生的猎头顾问!他们能将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的优点帮助你总结出来。 人才战争的一个误区在于试图在各个岗位雇佣最好的人。这就好比在战场上不放弃任何一个村庄一样,这是多么低级的错误!要知道,最伟大的公司里面也存在人渣,不管他们是否打上了领带。很多岗位没必要用太优秀的人,一个企业只需要一个聪明的CFO就够了,再多一个高素质的是储备,再多一个呢?就是浪费了。既生瑜,何生亮?每一个生产线工人都需要比同行水平高,薪水高吗?不,你需要一个能干的生产经理,让乌合之众变成合格的工人。一个愚蠢的经理可以让合格的工人重现演变成乌合之众。在一些关键岗位上我们需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在另外的地方企业必须装聋作哑并具备葛朗台式的吝啬。对发展中的企业而言,这点尤其重要。 人才战争的另一个误区在于在错误的时间打一场错误的战争。换句话说就是找错人了!很多小企业请了一些对资源过度依赖的高级经理人,结果代价不低,效果很差。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截然不同,再优秀的人,也要放对地方。所以,当企业主在转型期间拿不定主意,一定要找一些资深的顾问聊一下,咨询费不便宜,但比失败便宜得多。而且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找到过于纸上谈兵的人为将。但是,什么是纸上谈兵?这和学富五车怎么区分?说到底,这还是对人隐性特质洞察的问题。 |
![]() |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 ![]() |
![]() |
相关内容 | ![]() |
查无记录 |
